找到相关内容127篇,用时29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如何修持止观法门(二)

    贪欲之心即灭。  对治嗔恚用慈悲,对亲朋好友及怨我仇我之人均是修持的增上绿,常行布施,使人产生欢喜心,广结善缘,嗔恚心即消退。  对治著我用界分别,界分别是三有(三有即是三界的生死)之依报,分别三有...如法修持。(3)念“世间为期诳可贱,念禅定为尊重可贵”,则“若得禅定,即能具足发诸无漏智,一切神通道力,咸等正觉,广度众生,是为可贵,故名为念”。(4)具有巧慧。善能分别世间之乐实足苦。禅定之乐是智慧...

    觉修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31267549.html
  • 分别与无分别

    分别,虽还是分别,而是随顺胜义,向于胜义的分别,有破坏分别,破坏种种妄识的功能,所以修唯识无分别,无分别也是分别抉择;依无分别分别,渐次深入,达到虚妄分别的彻底除遣,证入无分别法性,以分别观智,遣...中空的本相,分别抉择的无分别观慧,是分别而遣除分别,所以名为加行无分别智。[25]   修习唯识无分别如上述,而修习中观行的无分别,即是以正分别而“无”那“...

    杨郁文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522253833.html
  • 早期禅宗的楞伽禅要点

    ”是说的大乘要以无分别智、以无所得心来悟人实相,是不容易的。这样的正,这样的菩提,其宗旨玄妙幽赜。在常人看来,其理难以通达,若非领宗得意,谈不上开启觉悟。因此,道宣并未说过,在禅法技巧上...rdquo;取代了“界分别”,所以从观想对象上看,俨然已有了大乘的内容了,但这样的大乘特点仍然是从目标和对象上来判定的。   再来看达摩的壁观禅玄旨的内在依据。这就是以后的禅宗各...

    宋立道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171759557.html
  • 慧远大师——西方净土的早期信仰者

      按着就是叙述《修行方便禅经》所阐发的“五停心观”中的四种禅观,即不净观、兹悲观、界分别和因缘。   第一、觉悟到受女色的诱惑是不合佛教道德要求的,所以必须使六根清静以消除祸患,此之谓“不...可以令修习者产生慈悲心,平息瞋恨之心。   第三、由此想到各种不同的事物都是由“六大”[24]同一气化和合而成,实际上皆幻化不实,此之谓“界分别”。在禅定时修习“界分别”,可以令修习者觉悟世界...

    谢路军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15540282435.html
  • 《华严五教止观》略释——乘达

    的道理,万法皆依因缘聚合而生,亦依因缘离散而灭,由此消解对事物的执情;四、数息,专注于呼吸,摄持心念,使不散乱。五、界分别,谓观有情生命的实相,实由蕴、界、处诸法聚合而成,内中并无一实之我,此正破众生之我执。于五停心观中,本论之所以特明界分别,而略其它的四种观法,这是因为不净观、慈悲、因缘、数息观皆不能断我见,唯界分别观则正破我执的缘故。 众生的我执有多种,对治的观法亦有多种,本论将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491541449.html
  • 通往觉悟的基石

    藉由分析观察来暴露身体的真实样貌。其中之一是「不净观」—观身的不可意;另一个是「四界分别」—观察身体是四大的组合。观身不净的目的,是对治对身体的迷恋,特别是淫欲。佛陀教导性欲是贪爱的表现,是苦因之一...的外表只是幻象。 不过,千万不可误解不净观的目的。修不净观不是为了引发厌恶或反感,而是要不执着,如同取走燃料般来灭除爱欲之火。 四界分别 四界分别观则以另一种方式分析观察色身,让身体无我的本质...

    菩提長老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084654763.html
  • 试译菩提达摩《二入四行论》并探析其思想内涵

    端着身子,道貌岸然地打坐用功,即所谓“坐禅”。在达摩来华时,流行于汉地,为大家所实践的禅法中,大体上不出小乘五门禅的系统,即数息(安般)、不净观、慈悲、因缘、界分别(或去掉界分别,换成念佛)...坚住不移。更不随于文教。此即与理冥符。(原本符作扶。)无有分别。寂然无为。名之理入。  行入者所谓四行。其余诸行悉入此行中。何等为四。一者报怨行。二者随缘行。三者无所求行。(原本衍作一所字。)四者称...

    法 广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74960139.html
  • 佛教是纯理智的宗教

    只准你写简单整齐的工程字,而不准你写花体或美术体。   佛教中教人利用想像力来修行的方法很多,总称之曰禅观。例如五停心的五种观法:一、不净观;二、数息;三、慈悲;四、因缘;五、界分别。此外又...研究得很精细,远非现在的心理学所能企及。今假定我们听一个音乐家演奏某一个名曲,耳识就辨出它的旋律,意识随即分别出它的情调,由此引起许多心所,使我们感觉到优美悦耳,遂发生种种幻想,因而起爱好心,恋恋不舍...

    尤智表居士著

    科学|宗教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7/04/1155568833.html
  • 印度佛教瑜伽学之纲要

    无常品第四》(卷十四)至《成无性品第七》(卷十六),此四品中分别所说的无常、苦、空(人空)、无性(无我即法空)是苦谛下之四行相,是瑜伽行所之境。  《成瑜伽品第九》(卷十六),明依定发起瑜伽胜行,即此正慧能到彼岸,是大菩提最胜方便,故名瑜伽。此般若智,止观双运,无分别止无分别而成出世无分别智。无分别者,是说有非有无分别,即法、法空离二戏论。法与法空虽无二种分别,然必有离言取相,具能之智。  四...

    如吉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25839496.html
  • 觉贤的禅学思想及其传承

    。三、人身原是由地水风火空识六界同一气化而成,如加分析,只是幻形而已,因而不必执于我见,这是指修“界分别”而言。四、深知十二因缘的道理,即可理解生死际的本质,这是指修&...统序》中还介绍佛大光禅法的特点:佛大光认为,“澄源引流,固宜有渐,是以始自二道,开甘露门,释四宜以返迷,启归途以领会,分别阴界,导以正,畅散缘起,使优劣自辩,然后令原始返终,妙寻其报&...

    蔡惠明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01542208.html